落实科学发展观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09-08-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共新疆农八师石河子市党委副书记、八师师长、石河子市代市长 王平海

  石河子的教育事业伴随着亘古荒漠的军垦第一犁而诞生,经过几代军垦人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尤其是经过近30年的改革开放,石河子的教育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初步形成了门类基本齐全、结构相对合理的教育体系,为石河子的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提供了智力保障和人才支撑。但从总体看,石河子的教育事业目前仍然存在优质教育资源供给不足,发展还不均衡等诸多亟待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体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重要方面。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次把教育放在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首位,这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阶段,为进一步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而提出的新的重大战略目标。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是党中央一以贯之、与时俱进的战略思路,集中反映了党中央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加快教育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的坚定信心。我们将从石河子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布局出发,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七大关于新世纪、新阶段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定位,努力把党中央的重大教育决策化作我们的高度共识和自觉行动,力争在转变观念、开拓思路、创新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坚定不移地推进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科学发展。

  一、教育在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重要作用,决定了我们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必须坚持“科教兴石、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事业发展全局,正确处理教育发展和经济建设的关系,强化教育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支撑作用,牢固树立“抓教育就是抓第一资源、就是从根本上抓经济”的指导思想,切实把教育作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定位思考;着力创优教育发展环境,不断完善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和制度机制建设,把优先发展、科学发展教育的措施、办法具体化,把目标任务落实到实处,在努力实现石河子的转型、跨越、崛起的过程中,同步打造教育强市。

  二、遵照胡锦涛总书记“以更大的决心、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的重要讲话要求,坚持把教育投入作为公共财政的重要领域,切实加大教育投入,不断提高教育投入的绝对量,认真做到“三个优先”:在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时,把教育作为重点领域优先安排;在研究财政资金流向时,把教育作为关键环节优先保障;在实现公共资源分享时,把教育作为社会公平的底线优先满足。

  三、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是我国最基本的教育政策。促进教育公平,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是各级党政必须切实担负起的第一责任。我们要按照统筹城乡和区域教育,统筹教育发展的规模、结构和质量、效益的总体要求,继续坚持实施以规范化学校建设为主要内容的义务教育均衡达标工程,进一步强化政策措施,合理调控公共教育资源流向,认真解决由于经济状况和教育基础不同而造成的区域之间、城乡之间、校际之间的不均衡问题,努力办好每一所学校,关注每一个孩子健康成长,在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平等分享的过程中,让公平的、质量有保证的教育惠及所有学龄人口,努力办好“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质量较高、人民满意”的教育

  四、切实把教师作为教育事业的第一资源和教育竞争力的核心要素予以高度重视。大力弘扬全社会尊师重教的良好风尚,营造关心、理解、支持教育事业和教师工作的社会环境,着力帮助教师解决工作、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使广大教师创业有机会、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生活有保障;继续实施“名师工程”,积极推进区域内校际之间的教师交流制度;要激励、引导广大教师以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动力,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希望,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人师表,努力提高执教能力和育人水平,以高尚的人格感染学生,以丰富的学识教导学生,以博大的胸怀关爱学生,切实担负起教书育人的神圣使命;要按照“提高素质、改善结构、稳定骨干、培养新秀”的原则,创新教师培养、培训模式和机制,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努力培养造就具有先进教育理念、良好职业道德和过硬教学本领的教师队伍。

  五、坚持把规范办学行为、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摆在教育工作最核心的位置,切实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要在制定政策、配置资源、安排资金时,优先保障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努力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素质教育的强大合力和良好环境。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素质教育孜孜以求的终极理念,面向全体学生,要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增强学生热爱祖国、服务人民的使命感和责任感。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发展的内在动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的禀赋和潜能得到充分开发,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